我认为《The Bear》的整体基调是焦虑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群体性的焦虑症状态。每个角色都背负着各自的困扰与不安。Carmy明明爱着Claire,却因害怕搞砸而选择远离、害怕餐厅能否成功。Richard惧怕生活失去意义,也害怕与前妻和女儿的关系逐渐疏远。Tina总是担心自己做饭速度不够快,无法胜任厨房的节奏;Syd则不断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这家餐厅、自己的未来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。Marcus陷在对创意枯竭的恐惧中,总是追求一种几近苛刻的完美。而在S04E06中,就连Richard前妻的现任丈夫也为和继女的关系感到焦虑,而小女孩则紧张到不敢跳舞。所有这些情绪,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无异 —— 担心被喜欢的人拒绝或处理不好关系、害怕生活没有意义、迷失于没有方向的职涯、对做得是否“够好”充满怀疑。
但主角Carmy的焦虑还与其他人又有所不同。他本质上习惯甚至依赖混乱,那种忙乱而失控的状态正是他从小熟悉的情感环境。但矛盾的是,他也厌恶这种混乱,因为它正是他破碎原生家庭的源头。每当生活趋于平稳,他反而会本能地将自己重新推入混沌的漩涡之中,在熟悉中获得控制感,也陷入更深的迷失。
这部剧是我看过最频繁运用特写镜头的作品之一。镜头大胆地贴近角色的面部,极度放大他们的细微表情与情绪波动,让观众仿佛被裹挟在他们的精神状态中,情感共振,无法置身事外。这种表现方式极度依赖演员的演技,但让我惊喜的是,我从未感到任何出戏的时刻。
它也是我所有看过的剧中,让我又哭又笑最多的剧之一。上一部带来类似体验的是《This Is Us》,但后者逐渐滑向了美式鸡汤。《The Bear》至今仍保持着自身的纯粹。
我喜欢这部剧的原因,也正是因为它把这些细微却真实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极其细腻。它不是简单的剧情设定,而是一种现实情绪的映射。剧集常以“集体焦虑爆发”为结构核心,在剧烈冲突后,通过彼此的支持缓慢平复情绪。也因此,我称它为“治郁剧” —— 一方面治愈,另一方面又致郁,玻璃碎片里带糖。
Every second counts.
Yes, Chef.